日前,成都市出台《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》(以下简称“稳增长40条”)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稳市场主体、保就业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
成都作为成渝极核和全省主干,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1.99万亿元,占全省37.0%,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。
为更好扛起稳定经济增长的政治责任,成都在全面落实国家、省上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,结合本地实际,添举措、扩范围、加力度,此番出台的“稳增长40条”在财税、金融、产业建圈强链等9个方面加力加度,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增长,努力为全国、全省扎实稳住经济大盘贡献成都力量。
其中,对于市场主体的“呵护”是一大亮点。“稳增长40条”坚持靠前发力、适当加力原则,着力稳市场主体以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。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稳增长40条”对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让利,让其充分发挥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;对重点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给予更多支持,让其发挥稳增长稳预期的作用;通过柔性执法、弹性管理、优化服务等方式,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,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突出成都实际、体现成都特色,也是“稳增长40条”的特点。“稳增长40条”在贯彻国家6类33条、省上6类30条的基础上,出台了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举措。
例如,在推动基础设施投资、促进消费恢复发展、推动文旅体消费回暖等方面,提出支持大运会场馆有序开放,提前释放赛事红利激发消费潜力。在推动建圈强链方面,成都市重点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外资企业重点项目,优先纳入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清单,按照相关政策优先保障用地、用能等要素。为突出成都国际门户枢纽特点,新增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政策措施。
“稳增长40条”拿出了政策礼包,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。
政策的生命力关键在落地执行。“稳增长40条”提出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,优化为企服务联系对接机制,确保政策及时兑现、应兑尽兑。
在积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方面,市级相关部门将细化政策举措、明确申报流程,确保政策及时兑现、应兑尽兑。市级相关部门、各区(市)县将深入开展为民惠企服务活动,下沉到社区、企业、项目、基层一线送政策、送服务、解难题。
在优化为企服务联系对接机制方面,成都将优化提升“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业”智能服务平台,逐步实现一般政策事项人工和智能审批相结合、刚性政策事项“免审即享”、普惠政策事项“免申即享”等功能。“我们建立了政策服务专项通道,对’稳增长40条’每项明确责任部门,公布部门责任处室和联系电话,市场主体可以直接向相关部门电话咨询。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。